近日,计算机学院于博学楼陆续召开2025级新生专业介绍会,各系主任结合学科前沿与产业需求,多维度解析专业内核,为新生搭建认知与规划桥梁。
丁宁老师以“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科内涵与发展前景”为主题,从专业定位、培养体系、课程矩阵、就业生态展开解读,梳理“理论奠基到技术应用”脉络,明确培养“兼具系统理论素养与软硬件开发能力人才”的目标,介绍“基础-进阶-创新”三阶课程与科研实践资源,结合就业岗位剖析专业价值,鼓励新生夯实编程基础、参与学科竞赛。
徐扬老师围绕“软件工程:从代码到产业的系统化工程”,阐释专业培养逻辑、课程体系、实践平台与职业发展,点明“聚焦软件全生命周期管理与高质量开发”定位,详解“需求分析-设计-编码-测试-运维”能力培养路径,介绍核心课程、方向选修课及“校企协同实践体系”,结合市场需求分析就业优势,建议新生深耕编程语言、积累开源项目与企业实习经验。
陶冶老师从大数据产业背景切入,结合“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现代产业学院人才培养方案”,阐述专业定位、培养要求、课程配置与就业方向,展示分学期“实践教学体系”,介绍“九州(中国)-中软国际”产教融合资源,讲解多学科基础与数据处理技能,剖析前沿应用场景,鼓励新生深耕分析工具、参与实践项目与竞赛。
王刚老师以“2025级新生物联网工程专业宣讲”为题,讲解培养目标、主要课程与就业方向,明确“聚焦物联系统构建与跨领域应用”方向,阐述需具备的系统设计、集成、运维能力,展示设备开发、智能系统集成等应用案例,介绍核心课程,鼓励新生扎实传感技术、网络通信知识,参与实践项目。
孙良旭老师从专业“历史沿革”入手,介绍2002年创办以来的发展(含“3+1”培养模式、国家级一流专业获批),围绕专业定位、课程配置、就业方向强调“兼顾网络架构设计与安全防护”目标,结合就业数据与案例凸显优势,叮嘱新生学好网络协议、防火墙技术,参与网络安全竞赛与实训。
此次介绍会为新生搭建与骨干教师交流平台,消除专业认知盲区,帮助新生明确学习重点与实践路径,激发学习热情,为其锚定发展方向、成长为产业需求人才奠定基础。


